儿童节怀旧专辑:回忆童年时光,我们曾经玩过的那些趣味游戏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虽然这是儿童的节日,但也总能引起成年人们各种关于儿童与少年时代的回忆。
童年和游戏总是分不开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们谈起童年,最显著的表面差异,往往是游戏经历的区别。这里的游戏即包括电子形式的各种游戏,也包括物理形式的游戏。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进步,娱乐手段越来越丰富,童年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借此机会,我们决定做一期专辑,让编辑们来谈谈各自的童年,都在玩些什么。
也欢迎读者们在评论中留言讨论。
■ 童年与大R与免费玩家
祝佳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游戏方式,正如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叛逆方式一样。我总是觉得除了部分实在是天赋异禀的家伙之外,每个人大体上都是相同的。比如说别人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忧虑,你曾思考过的人生问题,别人也都思考过。每个人总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但是越到后来你就越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不特别。
具体到游戏的话,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很多人总是哭着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楼群里奔跑的日子,顺带着哀叹一下现在的孩子们只会对着屏幕。这种论调,恕我直言,当然有其价值,但更多的大概也就是怀古。
和现在孩子们面临的选择相比,我小的时候可玩的东西少多啦,比如说跳皮筋,捉迷藏,老鹰捉小鸡(上了2年级之后我们就不玩这个了),全国都在玩儿,地位和现在的《DOTA》可能也差不多。如果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那些钻房子跳皮筋红灯绿灯不许动——以电子形态表现出来的话,或者说,以我们目前熟悉的,定义“游戏”的方法来做定义的话,那会是个什么样子的游戏?
这些游戏应该是基于相对稳定的用户关系的,我们都会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们玩这个游戏,在玩这个游戏之前,我们就认识了,偶尔会有一些外来者希望加入我们,他们证明自己的主要方法大概就是对游戏的熟练程度。
这些游戏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不多,而且不同地域有自己的特色规则,除此之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修改甚至创造规则,只要和你在一个公会里的其它玩家认同这个规则就行。
这些游戏有时候是弱对抗性的,有时候则是协作式的,但总体来说,一般是个团战游戏!游戏者通常会分为两队进行竞技,偶尔竞技会涉及到赌注——几个玻璃球,一些莫名其妙捡来的石子儿什么的。当然,更小的孩子们会玩角色扮演,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家庭成员外,最多被选择的职业是医生。
当然,这个游戏完全没有ARPU值,不存在月卡,也没什么箱子。但是想一想,那些游戏工具的提供者,比如说有皮筋的人,那些手握一大堆玻璃球的人,不像游戏中的“大R”吗?他们可以随时召集其它小朋友和他们玩儿。第二档的小朋友是那些人缘好的,技巧高的,人人都喜欢他们。而其它小朋友呢,他们当然也可以快乐地投入游戏,但他们需要追随有游戏工具(可能是皮筋,可能是羊骨头甚至是一个球)的其它小伙伴,眼巴巴地看着,等待着被别人挑选,这么看起来的话,“大R”和“免费玩家”其实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