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世界锦标赛的历史回顾:全球任天堂爱好者欢聚一堂的盛宴
10月7日,在国庆假期的尾巴尖上,任天堂2017世界锦标赛(以下简称“世锦赛”)在纽约曼哈顿圆满落下帷幕。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任天堂世锦赛是干嘛的,那么我们从不同视角来看:
新晋选手Thomas G击败前任冠军John Numbers成功夺魁。Thomas G尽管前期略有失误,不幸落入败者小组,但凭借之后的稳定发挥,成功复活挺进决赛,在决胜局中以一定优势最终击败John Numbers,捧到任天堂玩家梦寐以求的马力欧金色塑像——这是专业视角。

第一轮是在《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里滑盾牌看谁滑得远,决胜局是在《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从未对外演示过的新场景里进行比赛,其他的项目更是千奇百怪,有《气球大战》,也有《俄罗斯方块》,有的比速度,也有的比距离,看上去乱糟糟,但貌似还挺好玩——这是玩家视角。

一群人在一个会场里挤得满满当当,不知道是在低头捣鼓些什么游戏,这些游戏的风格也完全不统一。其中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也有二十多的成人,大家好像都玩得特别尽兴,会场里笑声、掌声、欢呼声不绝,看上去就像是一群玩游戏的人在聚会。——这是路人视角。

所以,任天堂世锦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它是由美国任天堂组织的一系列全球性游戏比赛,和传统电竞比赛不同的是,世锦赛所选用的任天堂游戏跨度非常地大,从1983年在美国发行的NES主机,到2017年3月新发售的主机Switch,出在这期间任何一款主机上的任何一款游戏都有可能被选作比赛项目。更有趣的一点在于,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选手们也不知道他们会玩到什么。就好比这次的世锦赛,《萨姆斯:英雄归来》会作为比赛项目,就是选手们知道的全部内容。

任天堂美国的负责人雷吉·菲尔斯-埃米(Reggie Fils-Aimé)说:“它给玩家制造了一种惊喜,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份惊喜,我们觉得它就像是制造了一个魔法。”要想捧走世锦赛的奖杯,你需要对任天堂的所有游戏了如指掌,方能临危不惧,坐而不乱。
你可能还不知道的是,任天堂世锦赛可以算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电子游戏比赛,它的诞生之时比现已停办了的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还要早上10年。然而在第一届世锦赛大获成功的辉煌过后,时隔25年,第二届世锦赛才在2015年宣布重新启动。也因此,经过时间魔法加成之后,1990年的首届任天堂世锦赛像极了一个神秘传说,充满各种奇闻轶事。2017年举行的第三届世锦赛,在延续任天堂一贯传统的同时,也悄然预示着这家老店正在转变。
在这之前,让我们先把时钟调回1990年。
■ 《小鬼跷家》
就像一切故事都有一个神奇开头一样,谁能想到任天堂世锦赛的诞生源自一部电影,这就是由环球影业制作的《The Wizard》,民间将其译作《小鬼跷家》。

这部80年代的公路家庭喜剧片,从头到尾遵循着现在看起来的满满套路:兄弟离家出走,重新发现亲情。
父母离婚,Corey与Jimmy两兄弟被迫分开,Jimmy因妹妹的死深受创伤,不知为何,一心想去加利福尼亚。Corey将弟弟从治疗中解救出来,二人结伴踏上前往西海岸的旅途。作为套路的一部分,这趟旅程中一定会有个小姑娘出面协助兄弟俩,还有一名专职搞笑的莫名反派出来插科打诨。在兄弟俩一路躲避成年人的追寻过后,几方最终汇聚一地,矛盾爆发,结局是大人、孩子相互理解,彼此觅得亲情真谛。

那这部电影究竟有何奇妙之处呢?就是其中无处不在的游戏元素,或者说,任天堂元素。在故事里,Corey发现自家小弟不仅玩游戏,并且还有着极高的游戏天赋,而加州当时正在举办一场超级游戏大赛。在赶赴比赛的路上,Jimmy随身携带着大量卡带,通过游戏的方式一路与人对决筹措旅费。赶赴比赛现场之后,Jimmy凭借着过人技艺成功夺冠,也在这里与家人实现了最终的和解。
影片里展现的所有卡带都是任天堂旗下的游戏,决赛项目是当时还未发售的《超级马力欧兄弟3》,电影毫不隐晦地植入了大量任天堂元素。没错,《小鬼跷家》实际上就是任天堂给《超级马力欧兄弟3》做的一部大型广告宣传片。
作为决赛项目的《超级马力欧兄弟3》,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广告
尽管这部电影被媒体评论为“俗套”,公众对它是个大广告的实质也心知肚明,但这并不能拦住观众们的热情,电影票房一路走高——年轻人们乐于观看这样一部冒险交织亲情的喜剧,更何况这里头还遍布着他们爱不释手的任天堂游戏。从这部电影反响的热烈程度上也能窥见那时游戏的营销方式,以及任天堂在那个年代的领先地位。与进入新世代以后屡次受挫、一度萎靡不振不同,任天堂在那个时候是如日中天的一方霸主。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任天堂1989年推出的游戏外设“能量手套”(Power Glove)在电影里面的分量特别足。这款外设通过挥臂结合按键实现操控,跟现在的AR与体感设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精确与难控制的缺陷也让人退避三舍。可能是生不逢时,任天堂本来是打算借电影来推销一波,但这款产品的最终下场大家也都知道了——在发行的第二年就宣布退市。
那个“邪魅一笑”与那句台词“It is so bad”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梗
出现在冒险之路上的搞笑反派经常戴着这个外设威胁主角,那句经典的电影台词就出自他的口中:“我太喜欢这个了,它真的好酷,就像一个坏小子。”主角也曾对他大吼“让你的能量手套离我的女孩远点”,这成了美国互联网上流行一时的典故。
这部洋溢着欢乐气息的喜剧无疑呈现出的都是电子游戏竞赛中好玩有趣的一面,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玩家们开始希望现实中也能来上这样一场比赛,原本为电影塑造的虚拟竞赛就这样成了世锦赛的雏形。
■ 1990年世锦赛
看到《小鬼跷家》火爆状况的任天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为了宣传NES主机,他们顺势在影片上映后的第二年宣布举办一场现实中的世界锦标赛,传说中的世锦赛就这样启动了。

第一届世锦赛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先是3月份在29个城市举行预选赛,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参赛选手按照年龄被划分成三组:11岁及以下、12到17岁、18岁及以上。每个城市选出3名优胜者,最终一共有90名选手进入决赛(洛杉矶举办了两场预选赛)。接着是9月份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环球影城为期3天的总决赛,决赛由《小鬼跷家》的发行方环球影业负责录制现场全过程。这届比赛的设计奠定了后续世锦赛的基本流程。
首届世锦赛回顾集锦
在预选赛的海选过程中,如果你“不幸”属于12到17岁中间那个年龄组,那么你必须要拿到15万分才能进入下一轮比赛,而另外两个年龄段的选手,就只需要拿到12.5万分,美国任天堂前任负责人Howard Phillips给出的解释是:青少年通常玩得更好。
由于第一届世锦赛放宽了年龄限制,最终入围决赛的选手有8岁的小孩,也有已过而立之年的成年玩家,现场选手的最大年龄差达到了25岁。最终入围决赛的选手里有两队“父子兵”:Bob和Jeff Bender、Bruce和Mike Trogdon,另外还有一对夫妻组合Cassandra和Tim Ross,为了一同拿到决赛入场券,两人辗转6个城市参加选拔。

最终,首届世锦赛诞生了3名冠军,11岁及以下年龄组的Jeff Hansen、12到17岁年龄组的Thor Aackerlund,以及18岁及以上年龄组的Robert Whiteman,3人分别获得了一笔1万美元的储蓄金、一辆小汽车、40英寸的背投电视机以及一座马力欧造型的黄金奖杯。
这3个人里面究竟谁更强呢?网友们的探讨一直不屈不挠。坊间传言说,3位优胜者在比赛结束后私下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决战,Thor在这次对决中勇夺第一,成为首次世锦赛的“真正”冠军。不过世事难料,Thor后来成了任天堂当时的竞争对手Camerica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他之后还将马力欧奖杯放到网上试图高价卖出,可惜最后未能如愿。
■ 6分21秒
传说中的第一届世锦赛比赛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说出来可能就没有那么神奇了。
任天堂并没有为比赛专门制作一款游戏,也不是随便选了一款游戏,而是从《超级马力欧兄弟》《Rad Racer》《俄罗斯方块》这3个游戏里,分别截取了一些片段,再将其拼接到一起。参赛选手需要在限定的总共6分21秒的时间内完成每个游戏片段里的特定任务,再进入下一款环节,最终根据3个环节的表现得出的总分决出胜负,具体的规则以及相应的计分方式如下所示:

在《超级马力欧兄弟》环节,生命为99条,选手需要尽可能快地拿到50个金币,进入下一个环节,该环节得分最终计分时乘以5;
在《Rad Racer》环节,时间为99秒,选手需要驾驶出尽可能远的距离,倒计时结束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该环节得分最终计分时乘以10;
最后的《俄罗斯方块》环节则没有任何限制,玩家可以在这里玩到比赛结束,只需利用相应的消除技巧获取高分。该环节得分最终计分时乘以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