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经典老游戏的十个衍生作品——《星际3》及其兄弟姐妹的精彩纷呈
在阅读这篇评测之前,你也许需要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上图哪个游戏是不存在的? 如果对你而言,这个答案是“都不存在”,那么这篇评测对你来说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我所面对的是一款并不存在于你的位面中的游戏,它和薛定谔的猫被关在同一个盒子里,存在于生死的夹缝之中,观察者(例如某家公司的法务部门)对于这些游戏的观测可能导致游戏名称和内容的叠加态发生坍缩,让游戏被迫改名换姓或改头换面,但是在观察者出现之前,这种叠加态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游戏产业的量子力学。 在这个量子力学的宇宙中,《星际3》《红警4》和《三国志15》都是存在的(但《半条命3》仍然不存在!),当然,它们的开发商并不是暴雪、西木或光荣。以《红警4》为例,这个游戏就处于极为复杂的叠加态,仅仅是名字就有双语五种版本:《红警4——大国崛起》《战警——红色起义》《YY战警》《Red Battle》《Battle Alert》。 根据这些信息,你也许会和我一样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游戏不过是个“欺世盗名”的山寨之作,而山寨的对象自然是西木的遗作《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但现实并非如此:《红警4》的历史可以上溯至2011年,当时美国社交游戏开发商Kixeye旗下的第三部作品《War Commander》在Facebook平台投入测试,这款Flash游戏迅速遭到破解并流入国内多个页游开发团队手中,数年间通过换皮分裂出多个产品,当前国内仅腾讯QQ空间的应用中心里就运营着超过6款同质游戏,它们分别是乐元素的《红警兄弟连》、华清飞扬的《红警大战》《星际联盟》、智明星通的《红色警告》、我博轻游的《共和国之辉》以及张汉生的《红色警报》(这位个人开发者上传的版本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态,连皮都没换)。 除华清飞扬的《星际联盟》进行了程度更深的换皮之外,其他五款游戏只需通过进入游戏后的第一分钟即可明确血缘关系:游戏的教程部分还完整保留着《War Commander》的脚本,甚至可以精确到以下几个环节: 1、玩家的作战单位(数量精确到1辆坦克和12个步兵)从左下角登场,向右上角推进,首先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消灭一批步兵(数量精确到9人)。

2、被换成各种皮肤的NPC说出类似于“两点钟方向出现敌军”的台词,在首批作战单位向下一批敌人推进的过程中,一队喷火兵(数量精确到4人)从正下方出现,协助消灭第二批敌人。

3、画面上方的一队敌军撤退,此时NPC说出类似于“敌人逃跑了”的台词。 4、玩家点击主基地,激活基地控制权。 5、教程要求玩家在指定地点(基地右上方)建立炮塔并点击相关按钮跳过需要等待约10秒的建造过程,炮塔完成后,一队敌军会袭击玩家基地并被炮塔消灭。

6、玩家被强制使用“间谍卫星”或类似功能(取决于换皮内容)对敌人基地进行反击,基地的防守阵容可以精确到8个基本步兵,建筑是油井、金属冶炼厂、发电厂、兵营、指挥中心各1座(具体名称根据换皮内容略有区别)。教程第一阶段至此结束。

上述产品的交集不只是雷同的教程,还有相同的游戏语音,游戏流程与系统,一些换皮可能涉及到了无关痛痒的数值,但终究没有改变过游戏的核心。自2011年8月以来,Kixeye已经为《War Commander》发布了63次更新,其中包括数次颠覆性的版本更迭(可用于识别山寨货的教程从未改变过),但国内基于破解版再创作的多款游戏仍然像博物馆一样保留着游戏最原始的设定,一些换皮版本不过是将国内页游界的流行系统融入其中(充值提升VIP等级,抽奖开箱等等),却从没有在兵种、战术等方面向前迈出过一部,甚至连照抄《War Commander》后续更新内容这种程度的事都做不到。

智明星通在腾讯QQ空间应用中心运营的页游《红色警告》,即是龙渊网络推出的手游《红警4——大国崛起》,它同样还是智明星通旗下行云平台运营的手游《战警——红色起义》及其英文版《Battle Alert》……如果你觉得这篇评测至此已经跑题太多的话——2013年10月,智明星通投资筹建了龙渊网络,而这家开发商对《红警4》的又一次换皮成果即是《星际3——重返地球》:所有的这些产品及其名称,全部都是基于2011年测试期《War Commander》的破解版换皮而成。

在接触《星际3》之前,我着实没想到对一款游戏的评测居然能够用应用到系谱学。但面对这样一部拥有如此特殊血统的产品,脱离这样的族谱背景是根本无法做出评价的:从表面上看,《星际3》不过是一款披上《星际争霸》皮的《部落冲突》(Clash of Clans),而且这层皮厚到根本脱不下来——尽管开发商亲自动手做了模型,没有从《星际争霸》系列中直接盗取图像素材,但他们仍然壮起胆量复制粘贴了大量《星际争霸》首部作品中的音效,包括单位语音(登场时、点击选中时和接受指令移动时),以及用户界面互动时的音效。

如果你好奇上图礼包的内容的话……各兵种都被包括在礼包中,只要肯掏钱,你就能在其他玩家只能造枪兵的时候派一片巡洋舰过去……多少能还原些在《星际争霸》里输入“show me the money”和“operation crawl”之后的体验了吧? 但是,《星际3》的游戏机制来源要比《部落冲突》更为古老:《War Commander》遭到国内页游团队破解一事发生在2011年的游戏首次测试期间(可精确定位至11月),而《部落冲突》则诞生于2012年8月。在《部落冲突》的众多山寨品泛滥手游市场的热潮褪去之后,《War Commander》的古老机制反而能够在这一环境中显示出新意:玩家招募的部队不会像《部落冲突》那样不参与基地防守,或是在进攻时被一次性消耗掉,它们会留在基地中协同防守,玩家还可以对AI做出参与追击或原地驻守等指令;在进攻时,玩家的部队会损失生命值,但是未阵亡的单位会保留当前生命值并返回基地。 在兵种恢复生命值的相关机制上,《War Commander》被迫在中国降生的一系列私生子不约而同地与自己的血脉源头产生了冲突:在《星际3》和它的兄弟姐妹中,所有兵种都无法自动恢复生命值,你奄奄一息的残兵在回到基地后也无法得到任何救治,它们会一直保持半死不活的状态,直到你解锁医疗兵(治疗步兵单位)和机械师(修理载具单位)——但是即便解锁这两个单位,它们在基地里也不会进行任何治疗或修理,只会盯着垂死的士兵或即将报废的机甲而无动于衷,只有在进攻时派遣出来,这些单位才能发挥作用——就算是在防守最后一道防线时都不肯为自己的战友或基地而抬一下胳膊。

那么,如此违反常识,没有一丝友好度可言的设定到底是怎么来的?答案就是国内页游开发团队最初获得破解版的时机不对——《War Commander》在测试的第四个月就彻底改变了这个设定,于2011年12月21日发布的更新中删除了医疗兵和机械师两个单位,之后,所有玩家都可以通过在战场上及时撤退伤兵自动为其进行治疗或修理,这一改动还顺便为游戏创造了新的收费点:伤兵的恢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玩家可以付费跳过这一等待过程。 这些私生子非常不幸地诞生于2011年11月10日至12月21日之间的某一天——破解正好发生在《War Commander》更新可驻守步兵的碉堡防御等新建筑之后,变更兵种生命恢复机制之前。于是我们得以目睹一幕尴尬的情况:两年半以来,《War Commander》被迫拥有了超过10位页游私生子和这些私生子的手游后代,而这些后裔时至今日仍在坚守着早已被祖先摒弃的陋习,在换皮繁殖的过程中遗传着相同的性状:在《War Commander》中退休两年半的医疗兵和机械师仍然披着各种外衣、以不同的名义在那些山寨世界的基地中瞪着垂死的士兵或即将报废的载具无动于衷,而2011年8月至12月之间Facebook上的《War Commander》玩家针对这一机制总结出的各种投机取巧方法在这些国内厂商的一代代作品中仍然有效:例如玩家可以去打一场根本没必要的战争,把伤兵放置在敌人警戒范围之外,慢慢加满血再直接撤退——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除了投机取巧之外毫无意义的操作上。 那些为这些私生子规划人生的策划们大概仍然认为“洋大人当年这么设计一定有着高深的道理”,显然没人曾沿着这条畸形的“西天取经”之路走回源头,没人观察过《War Commander》如今变成了何种模样,没人反思过这条血统中先祖与后裔的差别到底源自何处。也许再过两年,这些私生子的后裔会连自己祖先的存在都忘掉,但当他们在自己周围看到并不相识的兄弟姐妹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与共同的缺陷时,他们是否会感到疑惑或尴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