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汉晋士族的历史选择与生存环境:专访《三国志姜维传》的作者Ratchet

频道:最新资讯 日期:

1999年,在大中华地区拥有不少深度爱好者的战棋类SRPG“三国志英杰传”系列推出了第五作《三国志曹操传》,得到了广泛流传。及至2004年前后,大陆地区玩家开发了《曹操传》的Mod制作工具,催生了之后的《吕布传》《岳飞传》《杨家将传奇》,乃至《圣三国志英杰传》《瓦岗山异闻录》等诸多精品,其中完结于2013年的《三国志姜维传》以深详的历史考据和精湛的剧情演出,在同好圈及三国历史爱好者中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被誉为国产游戏史上的第一,远超其他作品。

本文即是一篇迟来的赏析,也是第一篇《姜维传》作者Ratchet的访谈。

《三国志姜维传》序章描写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姜维突入汉军粮仓,对上率领分队的老将赵云。相对于演义、戏曲和日本ACG中长年塑造的白袍小将形象,这里使用了老年版本赵云头像,并将其性格稍稍拉回到正史记载的稳重一面,也点出他的地位其实没有“五虎上将”那般崇隆。这一区别显示出本作与其他三国故事的不同,而让主角姜维与赵云单挑,更是开正戏路,喻示了世代交替之意

背景介绍

身为一个从小玩游戏,又读了历史系的玩家,我在2011年初玩到《姜维传》时的感受是极度惊艳的。《姜维传》不但涉足了历来很少得到描写的“后三国”时期的故事(诸葛亮去世至晋灭吴),在“史识”上更是综合了多种史传和现代的研究成果,门阀世族和地缘、派系、法制这些影响政局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剧情对话里都得到了体现。

古代中国社会向以家族为本位,家愈大,牽掛愈多,英雄和理想就愈被埋沒,與皇權的糾結和矛盾也愈深,形成沉痾日積的老人政治,直到大事發生,打破既有格局,方得喚回少年英雄。這是“前三國”即漢末混戰的格局,也是演義小說最擅長刻畫的“打天下”;及至彼辈少年亦渐老成,由“打天下”过渡到“坐天下”,演义便开始意兴阑珊。然而,“后三国”时期江山还未稳定,英雄个人与家族、王朝的定位都还需要反复移动,此间的各种为难,各类冲突、谋划与抉择,实可比不用想太多的“打天下”时期更为惊心动魄,而让现代的读者有所共鸣。网络小说兴起后,历史穿越类别最大宗的三国小说,在竞争的激烈和读者水平的持续提高下,也纷纷有作者着力去呈现这些人事纠葛的全景及由来,长达634万字的猛子《大汉帝国风云录》(2005~2008)即为其中佼佼者。《姜维传》剧本虽没那么长,也有约96万字,而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和打算”这一点上,也是充份做到了。例如序章,魏明帝曹叡(204~239)出场,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应对诸葛亮“入寇”的时候:

众人一片沉默,只在内心戏里“预告”一下后期会登场的角色

又或者是浮想联翩,让作者玩了玩梗

《姜维传》创作时,源于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而驰名B站的“丞相vs.司徒”系列鬼畜视频尚未问世,所以这前半句的梗当然是直接从原剧和原著里搬来的,但后半句就扯上了2011年《真·三国无双6》中登场的王朗(?~228)孙女王元姬(217~268),光荣将她设定为能把老公司马昭管得服服贴贴的角色。

如此,作者在这段内心独白里一口气玩了古典与今典,又为之后已知和未知的两个反差作了伏笔:已知的是王朗不敌诸葛亮,一如演义;未知的是王元姬后期出场时,竟是一位深明事理的内助,依足正史形象,不取《真三6》之类的魔改(除了在身材方面玩的梗),也不学言情小说圣母型女主那样妄图洗白,而就是接受这权力场中的命运,尽量保全家人而已。如此写实的刻画,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人物所不能摆脱的局限。

辛毗(?~235)之女辛宪英(191~269)是史书评为“聪识敏鉴”的贤妇,看人看事极准,听她话的人都能挺过政治风暴保全自身,在这个时间点也37岁了

曹绫出场,BGM为日本历史剧《笃姬》主题曲。《姜维传》音乐取自各种名作,亦为玩家所津津乐道,但这种做法也只有不营利的同人游戏才比较能得到默许

东乡公主曹绫(史书未记其本名和事迹)初登场,便是一段原汁原味的汉诗,较后世戏曲的定场诗更为古朴雄浑。极其有趣的是,此诗为曹植《白马篇》的末四句。曹植(192~232)和曹丕(187~226)的冲突众所周知,而曹叡、曹绫兄妹是曹丕与甄氏(183~221)所生,甄氏被曹丕赐死时他们正值少年。这里作者让曹绫在朝堂上吟出叔父的诗,而在场各怀鬼胎的群臣必然熟知曹家的作品与家务事,听到这一段,想来也就要倍加尴尬不知所措。

我辈创作,引用古诗不难,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在剧情上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非熟稔史事不能为也。不过,史实中被曹丕幽禁的曹植在这几年还未死,亦屡次向曹叡表示想要出山,曹叡不理。《姜维传》大概为精简剧情也把曹植神隐掉了,只得这几句诗埋下一条可拉可不拉的伏线。

甄姬的《塘上行》表面上悲叹别离,并把原因推说是众口铄金,其实是讽刺曹丕的薄情与背信,最后将怨毒掩藏在边地的苍凉之中,但祝那独夫能自己过得快乐、长命百岁便好

在曹绫的回忆剧情中,甄皇后在就死前与密友辞别,这里吟出的诗便是她所创作而触怒曹丕的《塘上行》。作者不只是让这首比较不知名的乐府诗复现在我们玩家眼前,他在此也为《姜维传》连载中的前传《汉末英杰传》作了伏笔。

这里与甄氏对话者,是化名李明(光荣《三国志英杰传》原创的女角,兵种是猛兽兵团)的董卓孙女董白(170~192?)。目前仍在缓慢连载的《汉末英杰传》以陈到为主角,也将串连几名原创女性角色来为前三国时代的史事作出别样的诠释。

开挂新人欲蹭退圈大佬,孔子对此曾有“不屑之教”

剧情中期,钟会拜访嵇康,请他品评自己的文章,以暗示他向司马家的效忠。嵇康自顾自地打铁,让钟会呆呆罚站,直到把人气走,才随口抛出个气人的问句。钟会也不简单,反击得恰到好处,没说什么掉体面的“你等着瞧”,阴狠却已在其中。

这段剧情典出《世说新语》,小时候看蔡志忠漫画版时不晓得此事的脉络,长大读原文亦未求甚解,直到玩了《姜维传》,我才明了此中脉络。在初期的版本中,作者原将“何所闻而来”这几句翻成白话“你是听到了什么而来呢?又是看到了什么才离开呢?”气韵不免流失,后经包括我在内的板友建议,认为以这两人的学问,对话里拽一拽文言也很自然,作者便改回了照搬原文。

在还原历史场面之后,作者也让角色解说其行为的用意,以便玩家更贴切地理解剧情及史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只好轻蔑以对,一条道走到黑

《姜维传》前期剧情中,司马昭原是温和而且有些胆怯的人,也和大哥司马师一起与一众名士交好,不可能不懂有汉一代士人的崇尚气节。然而上位以后,原先懂的,很快就不懂了。这段台词写得像是假惺惺,又像是真不懂,体现着权力场对人的异化,可谓入骨。

综上,比起聚焦于英雄的《三国演义》,用粗糙的忠诚度、好感度和照搬《信长之野望》式朝廷品位系统的光荣《三国志》(那实在不能还原汉末的情形),以及无数只是打打杀杀或掷骰子玩“大富翁”的三国游戏与模组,《姜维传》一下子就做出了我从未奢望的高水平。作者文学功底扎实,笔触也灵活,无论引用古文原著、写演义式的半文白、作现代的通用白话,或者用流行语、玩动漫梗,皆能得其宜。这更是我一直想要见到的水准。

《姜维传》全作完成以后,屡观各方回响,我一直想着为它写一篇长评,却也一直没有着手,倒是在编同人志的时候先谈了2015年的《宛如梦幻‧织田信长传》。那是一部在许多方面都有受《姜维传》影响、玩梗也玩得满天飞的《曹操传》Mod。直到最近,当我决定前来游戏媒体担任编辑时,才名正言顺地写信给《姜维传》的作者Ratchet约了一次访谈。

我们于今年2月2日傍晚约在台北市永康街的“喫饭食堂”,差不多同时抵达,刚好在门口碰面。落座之前,我先递上了我所编的同人志,指出我那篇谈《宛如梦幻》的文章众提到过《姜维传》,R大马上就说:“我有玩。茶茶的培养好麻烦。”──刚上来就是内行话。我说:“我的茶茶只养成了一揆,反正其他人已经够强了,随便啦。”R大:“一揆太丑了。还有我是要看对话。”

茶茶是《宛如梦幻》幻想线中加入的浅井茶茶(依该作剧情,其实是信长和亲妹阿市之女),其能力和兵种会因先前数十关的剧情选择和战场表现而有不同,得到理想数值的条件相当繁琐(如下表),其中最搞笑的结果是变成农民军“一揆”。这个折磨人的培养系统始自《岳飞传》里的女儿岳银瓶,玩过的就懂,还好《姜维传》没搞这一套。

茶茶理想数值的达成条件(图表来源:百度贴吧“柳野御所”)

这一接上头,话匣子就打开了。我想到还没录音,急忙打住,讲好先吃晚饭。然而用餐时也就随兴所至地聊了各种从游戏、动漫、小说、影剧到文学、史学之类的话题。R大身材中等微宽,戴一副眼镜,容貌温文,语气谦和,言谈中自然便显露出了惊人的阅读量。有许多评论者从《姜维传》玩梗、致敬之繁富断定作者必是一座“深度宅”,如今亲临堂奥,果然如此。

饭后我们移步附近的冰果店,点了两碗热汤,正式开始本次访谈。

《三国志姜维传》标题画面

开发历程

DS2M(以下简称触):首先请和读者作一下自我介绍吧?您今年贵庚,之前是学什么的,现在何处高就?

Ratchet(以下简称R):我今年38岁,台北大学法律系毕业,现在算是行政部门的约聘人员,做法律顾问。

触:什么时候开始玩游戏的?

R:玩游戏,是6岁开始玩红白机,PC则是从1995年的《仙剑奇侠传》开始。

触:那接着可以再复述一下《姜维传》的制作缘起吗?

R:我是2010年开始制作《姜维传》,准备是从2009年就开始了,当时我的想法是后三国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写。至于为什么选姜维当主角,是因为看来看去,他是最有“主角格”的人,而且居于弱势。通常电脑战棋游戏都是少打多、弱胜强,而《曹操传》在这一点上就没能做好。

批踢踢老游戏板

在台湾地区,《姜维传》的开发讯息最早见于2010年4月批踢踢的老游戏板,如今用标题检索“姜维传”可得1118篇贴文,在全板从2004年1月开板至今的25200篇贴文中占有相当可观的比例,在完整版发布前后的几个月内《姜维传》甚至屡屡洗板,除它之外仅《金庸无双》《金庸群侠传5》有此成就。